這樣就好 快樂學 - 經濟

Cara avatar
By Cara
at 2009-07-17T13:58

Table of Contents


分享以下的文章給大家做參考...




這樣就好 快樂學:


抗通膨,不必勒緊褲帶,只要你懂得


長期通膨時代來了,五花八門的省錢花招已經out!

全球現在正興起更積極的解決方案—

—欲望管理,這門從阿嬤到CEO都在學的學問 ,

能夠讓你心靈與荷包都真正富足!

文 皐m文琪、楊少強 



省下外出消費的時間和金錢,

你開始有時間和家人一起DIY做家事,可能更快樂。

這個趨勢,特色有三:

一、時間將很長,可能為期十五年

二、影響很大,它將衝擊全球三分之二的人,也就是四十四億人

三、它令一半的富人都擔心自己的未來。


猜到這是什麼趨勢了嗎?


通膨巨獸來襲!

比能源危機更嚴重 連有錢人都開始擔心自己的未來

「通貨膨脹再度降臨!」(Inflation's back),

五月二十二日,《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封面以大字標示著。

該文中指出,兩位數的物價上漲率「將影響全球三分之二的人」。


有多嚴重?

「比一九七○年代能源危機時更嚴重」,

五月二十八日,著名經濟學家薩克斯(Jeffrey Sachs),

在《財星》(Fortune)雜誌專文指出:

「停滯性通膨捲土重來」(Stagflation is Back),

對比一九七○年代的能源危機,當時人類花了十五年才走出泥淖,

如今這波通膨「調整期會比以前更長,且更痛苦」。


只有窮人受衝擊嗎?

並非如此。


知名市調公司「鳳凰」(Phoenix)

日前公布對全美一千九百名資產超過一百萬美元的人調查,

其中有一半的富人擔心自己資產會被通貨膨脹侵蝕。

該公司指出,「連美國最有錢的人都在擔心自己的未來。」

紅色的經濟指標也在全球一一亮起:

在歐洲,今年五月通貨膨脹率達三.六%,

比九個月前翻了一倍;

在亞洲,越南通貨膨脹率現已飆升到二五%;

在台灣,代表長期物價上漲趨勢的核心物價指數年增率,

也創下九年以來新高。

對比一九七○年代能源危機所引發的通膨,此波通膨結構大不相同。

當時,阿拉伯產油國實施石油禁運,因石油供給短缺,

導致全球油價飆升,進而帶動物價全面上揚。

換句話說,當時是供給面出問題,

也就是所謂「供給衝擊」(supply shock)。

因此,人們只要從供給面的癥結下手,困境就得以獲解。

然而,這一波油價、糧價的飆高,並非是供給面的問題,

而是金磚四國大量人口,對油、糧需求大增所導致。

因此,這波通膨係由需求面帶動的,也就是「需求衝擊」(demand shock)。

很多人問,什麼時候通膨巨獸會遠離人類?

很不幸的,我們必須這麼說:

只要人們的需求無法降低,通膨趨勢就不太可能止歇。

因為這是一個需求面的問題。

新生活態度興起!打破消費迷思 「知足經濟」成為全球新顯學

在這個年代,勒緊褲帶就能度過難關嗎?

顯然不是,這種傳統的因應方式,不僅力道不夠,而且無法持久。

目前市面上許多抗通膨的招數,其實都在教人們「心裡想買時,

就把手綁起來」,這最後只會變成像清教徒苦行,

一不小心,就會因為過度壓抑而前功盡棄。

這時候,你需要新的生活態度:

從源頭做起,管理你的欲望,打破過去「越消費越快樂」的迷思,

才是根本之道。

欲望管理學,正在全球掀起風潮。在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

開始提倡「知足經濟」(the economics of enough),

是未來人們面對物價上漲的良方。

「知足經濟」,就如日本大學教授村田光平所說「小欲而知足」,

不再像過去般,讓自己的欲望,漫無目的擴張。

這並非空談,事實上,泰國就正在提倡知足經濟,

並將此思想貫穿在其五年施政計畫中。

泰國國王普密蓬(Bhumibol Adulyadej)主張:

政府和民眾在生產和消費時最好走「中間路線」,

消費「適度」與「負責任」,這是泰國用龐大代價領悟到的真諦。

一九九○年代,泰國努力拚經濟,

發現本國的儲蓄無法滿足投資的需要,就開始大舉外債,

一九九七年,外資憂心泰國過度舉債無法償還而大舉匯出,

導致泰銖重貶,最後擴散到整個東亞,釀成金融風暴。

泰國因此體悟,拚經濟不能超過自己的能力,

因此才有了「知足經濟」的政策。

泰國前財政部長德瓦古拉(Pridiyathorn Devakula)

曾如此定義泰國的知足經濟概念:

國家或是個人,都應該有多少錢,就做多少事,

要促進經濟成長的投資金額,也不該超過現有的儲蓄。

泰國自此從「極致」走回了「適度」之道。

在過去消費至上的物質主義年代,

這種強調「適度」的知足經濟並不被人重視。

現在,泰國一些大學已專門開設課程,教授知足經濟理念,

這一理念並被越來越多的泰國民眾所理解和接受。

泰王認為,在「知足」下的消費行為,不僅不浪費資源,

且不會造成人的心靈負擔。二○○六年,

聯合國將最高榮譽「人類發展終身成就獎」頒給泰國國王,

表彰他推動知足經濟的貢獻,並把此觀念積極向全球推廣。

知足,就會感恩、喜樂,欲望就不會如脫韁野馬,將人甩出跑道。

國家如此,個人也如此。也因為心靈知足,行為上的節儉才得以持續。

根據一份研究,美國百萬富翁能長期富有,

並不單是他們擁有比別人更多的資源,

而是他們能有紀律的不被欲望迷惑,過著簡單生活。

《窮得有品味》作者亞歷山大.封.笙堡(Alexander von Schonburg)

的親身遭遇就是最好解釋。他的祖先是貴族,

他本人也曾在德國大媒體公司上班,薪資優渥,

但經濟不景氣讓他被裁員,他變成了領失業救濟金的平民。

笙堡在這段從高峰往下墜的過程發現,人越能管理欲望,

就越不會讓心情如坐雲霄飛車般上下起伏,甚至可能更快樂。

過去三十年,人們過著資源無虞的生活,欲望從未被節制過,

如今,資源不足的危機出現,人們必須學習新的生活方式,就像笙堡一樣。

全面管理你的欲望!先停止比較 

不滿足感會刺激無止境的惡性消費

降低自我的欲望,當然不簡單。

多數人,都不曾看清楚「欲望」過。

其實,人只要醒著,就是活在欲望的世界中,

從最簡單的吃飯、喝水開始,都是在滿足欲望。

「但太多人沒有覺察過,欲望對生活的影響有多深。」

精神健康基金會執行長蔡盧浚說。

欲望(desire)從何而來?

十一世紀末,這個字源出於拉丁文desirar,

原意是,對缺乏者的抱憾。

因為有缺憾,所以人會想要以行動來彌補缺憾。

而這個缺憾,常來自比較。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尼曼(Kahneman)就發現,

人的滿足與快樂,是來自「比較」。

比較,讓人產生無止境的物質欲望。

當別人有,而自己沒有的時候,人就會興起想要擁有以平衡的心理。

欲望會纏繞著收入有限的人,譬如,我們買名牌包,

是認為名牌包可以讓我們與社會中其他人平行,

甚至被認為有身分地位,這讓我們身陷所謂的從眾效應

(bandwagon effect,或稱為花車效應)。

欲望也會纏繞著富有的人,譬如,很多貴婦人不斷追逐新的名牌包,

有時候換的理由只因為別人也開始背相同的皮包。

捨棄它的原因,是因她認為不該背的人也開始背了,

這就是所謂的勢利效應(snob effect)。

當你擁有的資源無法彌補因為比較而興起的欲望時,

大腦會傳達出不滿足的感覺,這時候,

多數人可能選擇最簡單的方式來彌補這種匱乏感,

譬如,向銀行借貸購物,來維持快樂感,惡性循環也就因此發生。

怎麼說?根據大腦科學研究發現:

消費帶給人的快感是會遞減的,人們必須不斷的消費才能維持快感。

譬如,今天你買了一千元的皮包,所得到的快感,

明天需要花到一千五百元才能達成。

這種大腦「適應」刺激的現象,被學者稱為「享樂跑步機」

(hedonic treadmill),人一旦有了某種物質新體驗,

就需要更多新物質才能維持快樂,

就好像要在跑步機上不斷的跑,才能維持平衡般。

在這種動力下,人們常做了許多不必要的消費,

但買下的這些東西或服務,就如電影「阿甘正傳」裡的台詞:

「只需要一點點,大部分都是拿來炫耀的。」

欲望的來源如此多元,沒人能預測會何時出現,

但這不代表你就該束手無策。你可以選擇的是,

要無意識的被欲望操控,還是當個欲望守門人。

要當好一個欲望守門人,「關鍵是改變自己的態度,而不是改變他人。」

《欲望解剖室》作者威廉‧爾凡(William B. Irvine)說。

從自我對話,到停止與別人比較,甚至是讓自己活在當下,

細嘗生活中的各種滋味,領悟「少就是多」的心法,都是一場自我修煉。


這絕對是個划算的投資,「我們花在控制欲望的時間,

比起很多人屈服於欲望之下,每天不斷努力滿足浮現腦海的欲望,

所花費的時間,少了很多。」爾凡說。


第一步:看清自己欲望來源

其實,你還是可以透過四個步驟,進行這場駕馭欲望的修煉。

事實上,在你細細咀嚼上述文字的同時,

你已經開始駕馭欲望,因為你正在揭開欲望的神秘面紗。

爾凡說:「一旦你瞭解欲望的運作方式,心中升起的欲望很可能會改變……。

你一瞭解,心中的欲望是自然升起,而非理性思考,你會開始自問,

我為什麼會有這種欲望,這樣自問一番之後,往往可疑的欲望,就會被拋棄。」


第二步:區分欲望的必要性

你想做的事情這麼多,到底哪些只是短期衝動的表面欲望,

哪些是你經過長期思考規畫的實質欲望(又可稱為夢想),

要先做區分,然後要做出選擇。「人生就像buffet(自助餐),

每個人都要學會擬菜單。」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說。

你所有的欲望都是有必要性的嗎?你可以透過自我對話表檢驗。


第三步:打破習以為常的惡性循環

欲望並非總是單獨存在,一個小衝動會帶來連串的欲望。

比如說,我想讓我的同事羨慕我,於是我去買了一個名牌包,

為了陪襯這個包包,於是我買了一套很貴的套裝,

我的衣服越買越多,於是,我必須換更大的套房,

但是我的薪水不夠,於是我開始希冀,銀行可以借我一點錢……。

欲望的形成如漣漪,有時候只需要一秒鐘就引爆,

然而,要改變卻非一蹴可幾,必須下定決心,經歷六階段的改變輪。

蔡盧浚也建議,人也可以隨時擬出一張快樂備用清單,

如運動、閱讀等其他會讓自己快樂的事情,

當最初的小衝動又忽然冒出,就可找尋其他替代方案。


第四步:深度品味、選擇最重要的

活在當下,是爾凡與《生活簡單就是享受》

作者愛琳.詹姆絲(Elaine St James)認為最有效的方式——

不要想改變世界或是自己在世界中的地位,而是改變自己。

國立中央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認為,

「刺激」要與人的經驗產生連結後,才會產生意義,

成為記憶停留在腦中,否則很快就會被忘掉。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人擁有眾多資源,但總是想要再追逐——

因為我們從未好好去體會現有事物的滋味,才會覺得匱乏。

「一鳥在手,勝過百鳥在林。」杜書伍說。

杜書伍平時旅遊的時間不多,但是他出國卻是用心在旅行,

「我都不帶相機,因為那會讓我忙著拍照。」

他說,自己靜下心來體會的影像,讓他十年後都記憶猶新。

在看似多元的欲望中,選擇最重要的去滿足,

然後,放慢腳步好好體會它,表面看來選擇變少,但是少就是多。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企業經營,

「你先做出選擇,然後聚焦,專注思考,把簡單的事情先複雜化,

盤點細節,最後,把複雜的事情又簡化。」

「力量就出來了!」杜書伍說。

從欲望深井中解脫!知足者富 改變心態,

拿回你的人生主導權把自己的欲望地圖攤開,不簡單。

但當你開始第一步,你將發現,自己不再容易受到外界經濟環境困擾,

「自勝者強,知足者富。」這是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引老子之言。

通膨時代,對多數人是危機,但改變心態,卻可能變成你一生的轉機。

二○○三年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就報導,

日本經過十多年經濟不景氣後,奢侈消費文化大減,

應酬交際者也大量減少,以致東京銀座媽媽桑小費收入銳減四分之三,

日本人外食支出也減少三二%。

但它對應的現象則是,日本人下班後開始早點回家,

二○○二年底熱賣商品中,帶回家DIY的商品每年成長超過二○%。

而昔日的日本大男人,早回家後還會幫忙家務。

《商業週刊》觀察,「日本在經濟、消費不振陰影下,更深層的社會、

人際關係,甚至價值觀已發生質變,經濟停滯卻帶來社會極大改變,

這是許多人沒料想到的。」

雖然資源不再廉價,但仔細盤點,你的愁苦,並非源自錢變少了,

而是你身陷在欲望的深井中,不得解脫。

你是個總是盲目追求最好與最多的人,

還是可以接受「這樣就好」的人?如果是後者,恭喜你,

在知足經濟來臨時,你已經擁有比別人更快樂的本錢,

這樣就好,代表的不是把生活水準完全降低,

而是你已經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標準,

然後,欣然享受自己的選擇。


如果不是,那麼,現在是你靜下心來,管理欲望的時候。

「我們就好像是民宿主人,誰拎著行李都歡迎,

它們(欲望)來來去去,決定主人的作息,

還要加班去收容這些不速之客的開銷。

所以我們該有點骨氣,拒絕這些不速之客。」

這是爾凡在書中的結論。


現在,換個態度,從盤點欲望開始,拿回你人生的主導權吧!

*你的欲望,被哪一種衝動控制?


盲目性衝動:

一走到店裡,我就覺得這些東西在對我招手,

要我帶它回家,雖然我不知道,帶它回去到底要做什麼?

你需要:

二分法的思考習慣。買東西前必問自己,我是想要,還是需要它?


突破性衝動:

我的生活其實很不錯,但是,好像還不夠好。

所以我突然跑去買了我過去不可能買的車子、骨董,甚至是房子。

我在想,這樣或許可以讓我自己更上一層樓,

也或者這些東西,代表了人生特別的意義,只是我現在還沒想清楚……。

你需要:

幻想。買之前,幻想一下,得到它,我的人生會真的改變嗎?會變成怎樣呢?


補償性衝動:

好不容易做完一個企畫案,我一定要對自己更好一點,

所以去買下一個平常根本不會戴的鑽石戒指,或是名牌包。

上次心情很低落,我也用這招來鼓勵自己。

只是,快樂感只能維持半小時,看到帳單卻可以讓我低落一個禮拜。

你需要:

其他快感的替代方案。


研究顯示:

運動或是閱讀,能創造比購物更持久的快樂。


催化性衝動:

哇!衛生紙、青菜、白米,什麼通通都要漲!

我是事前先做購買儲存,以滿足未來需求。

但是,我好像忘了,我一個人,真的用得了這麼多嗎?

是不是有些用不完,其實最後還是浪費掉了。

我省了10元,卻浪費了100元。

你需要:

一張清單。出門前,打開冰箱,看看庫存品還有多少;

列出清單,才出去採購。


資料來源:

Bayley和Nancarrow在《質化性市場研究》發表的論文


*當無盡的欲望在身邊打轉時,可以先問自己……


1.如果欲望真的實現了?

先問自己:

如果一直渴望的東西,明天成真了,會怎麼樣?

真的會欣喜若狂?想像一下擁有後的所有情節吧。


2.對身邊的人有什麼影響?

我會必須因此放棄什麼?我身邊的人會有什麼反應?

會讓他們傷心、失望嗎?


3.自己也會因而有改變嗎?

我因為實現了這個欲望,將會扮演什麼新角色?

這個新角色,會讓我有什麼改變?還是,它根本代表nothing……?


4.實現欲望,會衝突到我其他計畫?

為了要實現欲望,是否會影響到我現在維持生活的基本條件,

像是養老金、儲蓄,與貸款?


5.最後,還有一個假設!

如果我只剩下半年可以活,我會怎麼過?

這些欲望還會很重要嗎?


經過這些考慮後,如果這些欲望在你的人生當中,根本可有可無,

那麼,你還需要這麼堅持實現這個欲望嗎?


資料來源:春光出版《欲望少一點,幸福多一點》


*走過6階段,戒掉「壞」欲望


第1階段 懵懂期 揮霍過日子

我很愛購物不是什麼大問題,也不需要改變。


第2階段 沉思期 開始有所警惕

我知道現在大環境景氣不好,我好像不該再總是衝動購物了。


第3階段 決定期 總算吃到苦頭

帳單寄來,又透支了!我一定要下定決心做改變。


第4階段 行動期 學會自我克制

我不再漫無目的走進服裝店,一有逛街衝動,

我都要先打開衣櫥,想清楚,我不買是否真的就會活不下去?


第5階段 繃緊期 還要再接再厲

嗯!我每個月少花1萬元在買衣服上,把錢存到我未來的進修帳戶裡,

我感覺我的未來好像真的有希望了,真開心。


第6階段 復發期 就是管不住自己

雖然省到錢了,不過我昨天工作不順利,又想買些衣服來發洩,

對自己更好點……。

(這樣就必須在改變輪當中多轉幾圈,才能找到永久出口)


第6階段 永久出口 掙脫欲望束縛了! 我確實改變了,

開始能夠駕馭自己的欲望,我感覺人生是被我自己掌控的。





--

--
Tags: 經濟

All Comments

限制的最低工資比均衡工資低

Elvira avatar
By Elvira
at 2009-07-17T13:06
嘿! 我想問個問題 and#39;vand#39;/ 在勞動-工資的勞動供需市場上 如果政府有對於基本工資(最低工資)的限制 但比現在的均衡工資低,只是一個門檻 理論上是不是不會影響現在達到的均衡點呢? - ...

四人幫經濟學版本

Hazel avatar
By Hazel
at 2009-07-16T10:53
請問 現在最新版本是第五版/2004年出的, 那如果我買第四版/2000年出的,會不會差很多? 因為經濟上有些問題~ 另外 後面有習題練習嗎? 是否解答版要另外買呢? 謝謝指教! - ...

經濟發展矛盾的難題解決可能性

Zenobia avatar
By Zenobia
at 2009-07-16T06:18
我自己是認為啦, 姑且不討論社會福利政策背後的政治動機和財政來源問題。 如果將社會福利政策按其實行的可能性質來說, 我們必須了解到,自由市場是一個唯利是圖的競爭, 政府政策的實行,則是建立在當權者如何延續權力為基礎, ...

Re: [問題] 左派與經濟的關連性?

Charlie avatar
By Charlie
at 2009-07-16T00:12
※ [本文轉錄自 Marxism 看板] 作者: wbc10000 (白血球) 看板: Marxism 標題: Re: [問題] 左派與經濟的關連性? 時間: Wed Jul 15 19:53:57 2009 謝謝你, 我自然知道自由市場和政府介入社會福利之間的矛盾, ...

97年新豐高中教甄

Quanna avatar
By Quanna
at 2009-07-15T17:40
來源: 97年新豐高中教甄 科目: 經濟學 問題: 有一個題目的選項為and#34;要素市場為非完全競爭時,廠商購買要素的價格會小於 其邊際要素成本and#34; 這個選項是對的答案 我的想法:不太能理想 想要請教為什麼? 謝謝 - ...